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023-86197102

邮箱:53492414@qq.com

网址:www.cqpengkun.com

生产地址:重庆市江津区珞璜工业园B区综北大道90号

办公地址:重庆市九龙坡区启迪科技园7幢2楼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详细内容

重庆朋坤高低压开关柜厂家分享全球电力市场分析及展望

时间:2025-10-14 23:01:04 点击:10次

需求端
随着全球尤其是新兴经济体人口和经济增长,以及新技术和新产业驱动的电气化终端用户的增多,全球电力需求持续增长。2023年,全球电力需求创下29,471太瓦时的历史新高,相较2000年15,277太瓦时翻了一倍,年均复合增速达2.9%。根据IEA预测,得益于经济增长、高温天气以及电动汽车和热泵等电力驱动技术的普及,在2024年至2025年期间,全球电力消费量将实现4%的增长,超过3.2%的GDP增长率预期。
分区域来看,全球各经济体电力消费存在分化。从电力消费总量来看,中国美国印度是电力消费大国,2023年,全球超过一半52%的电力需求在亚洲;中国是需求最大的国家,占亚洲电力需求的62%,占全球电力需求的32%;美国的电力需求位居第二,占全球需求的14.5%,中国电力消费是美国的2倍多。从电力消费增势来看,发达经济体电力消费下降,美国、欧洲电力消费增速正负交替波动,总体平稳,增长乏力;新兴经济体是全球电力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印度及东南亚多个国家电力需求增长强劲。
供应端
电力供应具有很强的公共服务属性,同时电网系统与国家安全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全球电力供应以本土化发展为主。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明显提升。2023年,全球电源总装机8,856吉瓦,发电量29,734太瓦时,得益于太阳能和风力发电量的增长,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在全球发电量中的占比首次超过30%。
分区域来看,各国根据自身的国情和资源禀赋特点开展电力低碳转型,欧洲煤炭和天然气资源有限,但风光发电资源较丰富,选择了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路径;美国气源丰富,选择了天然气替代煤炭的路径;中国因多元化的自然地理特征,布局了品种多元,水电、 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2023年,中国、印度、美国、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比分别为31%、20%、22%、46%,相较2019年分别提升4个百分点、1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9个百分点。
展望未来
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正在加速,电力将成为主要的能源载体,全球电力需求将持续增长且可再生能源在发电中的占比不断增加。根据IRENA数据,1.5°C情景下,电力占终端消费将由2020年的22%增长到2050年的51%,电力可再生能源使用占比则对应从28%大幅扩至91%。新能源企业要紧抓新能源发电跨越突破发展带来的赛道机遇、区域机遇、产业链机遇。
▪ 赛道机遇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跨越突破发展带动相应细分赛道产品、服务和技术的需求显著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球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4377吉瓦,其中太阳能1419吉瓦(32.4%)、水力1409吉瓦(32.2%)、风能1017吉瓦 (23.2%) 、核能367吉瓦 (8.4%) 、生物能150吉瓦 (3.4%) 、地热能14.8吉瓦(0.3%)、海洋能0.5吉瓦。根据IRENA和IAEA机构预测,到2050年,太阳能8519吉瓦至14000吉瓦、风能超过6000吉瓦、水能约3000吉瓦、核能416吉瓦至767吉瓦,均实现了较大的增量,尤其是太阳能和风能。
▪ 区域机遇
全球电力生产供应区域集中度较高,电力消费大国是新能源增量的主体,尤其是中国是主要贡献者。截至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达1559吉瓦,全球占比达35.6%,在太阳能、水力、风能、生物能中装机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全球首位,2023年全球占比分别达43%、30%、43%、21%。除此外,美国在多领域,德国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俄罗斯在水力、核能,印度在太阳能、风能,日本、加拿大、西班牙、巴西等国家在某一领域占据较多份额,未来本土市场和国际市场均有巨大潜力。
▪ 产业链机遇
随着技术的进步、制造规模的扩大、材料使用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工艺的改进,新能源发电成本已显著下降。根据IRENA数据,从2010-2023年期间,光伏发电、聚光发电、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发电成本分别为0.04美元/千瓦时、0.12美元/千瓦时、0.08美元/千瓦时、0.03美元/千瓦时,较2010年分别下降90%、70%、63%、70%,与燃料发电成本0.10美元/千瓦时,光伏发电、风电已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实际成本受资源条件、技术装备和运维技术影响,新能源发电成本差异较大,未来基于提升能效和改进新能源技术将继续发展,由此带动的上游原料和组件、中游装备、下游运维发展提升。与此同时,由于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发电对电力产业发输配售用各个环节的灵活性与韧性都提出了挑战,未来除在电源端进行投资外,电网端的投资也将同步匹配,包括在整个产业链上的智能化、灵活性和弹性投入也将加大。